刺激與反應!原始反射的生物意義

寶寶之所以有與生俱來的反射行為及動作,其實也與生物本能的求生反應雷同。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新生兒科主任朱世明醫師表示,因為嬰兒的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尚未成熟,故人類的新生兒在面對外界給予的某些刺激,所誘發的特定原始反應,其實是來自於腦幹與脊髓聯合運作下而展現的。

不過,這些原始反射動作,多表現在新生兒出生後的前期幾個月內,並且在遇到某些特定的刺激,就會產生本能性的特殊反應。但是這些反射行為,等到寶寶大腦皮質區漸漸發育成熟後,這些本能的生理反射與行為,則慢慢會被抑制且逐漸消失,之後則被發展更成熟的大腦皮質功能及周邊神經肌肉動作所取代。

嬰兒8大原始反射

尋乳反射(Rooting Reflex)

當媽咪將自己的手指或乳頭碰觸到嬰兒嘴角時,寶寶通常會張口轉向嘴角被碰觸的那一邊,即是嬰兒的尋乳反射。尋乳反射,是寶寶求生的第一個本能,透過這種反射行為,得以獲得更充足的營養與能量,而新手爸媽也很容易就可以輕易觀察發現寶寶的這種反射行為。

如果父母長期觀察發現,即使碰觸寶寶嘴角,也沒有任何的尋乳反射,那麼建議帶寶寶至兒科門診就醫檢視,仔細檢查是否有腦部損傷的潛在影響。由於寶寶的視力發展較遲,尋乳反射則依賴寶寶的觸覺反應,因此在寶寶視力發展約3~4個月階段,通常就會逐漸淡化,直到寶寶滿六個月以後就會自動消失。

吸吮反射(Sucking Reflex)

寶寶四個月大以前,當媽咪將乳頭、奶嘴或手指放進寶寶嘴裡時,嬰兒會自動出現吸吮的行為,這就稱之為寶寶的吸吮反射。由於嬰兒的主要食物是奶水,所以這個反射行為,更是再自然而不過的。假使爸媽用奶嘴或乳頭放進寶寶嘴裡,寶寶並沒有自然而且對稱的嘴唇發生吸吮反射,那就要特別當心了。

因為吸吮反射與前述的尋乳反射,是為寶寶連續性的生理反射行為,在寶寶尋乳後,配合吸吮的動作及吞嚥反射,這才能讓寶寶順利吸收奶水的營養,並且得以延續寶寶的健康生命,所以,爸媽如果發覺寶寶並沒有這樣的反射行為,則應會診新生兒科醫師以進一步了解是否有其他特殊的病理因素。

其次,寶寶逐漸滿四個月起,當副食品剛剛開始介入時,寶寶可能會有轉換期等不適應的表現,因此會將食物吐出來,但是隨著寶寶的消化道、唾液腺等逐漸成熟,寶寶的吸吮動作則漸漸會被咀嚼能力所取代,於是吸吮的反射行為,則會慢慢被抑制,取而代之的咀嚼行為配合更高階的舌咽部協調動作,則可令寶寶吸收來自半固體食物中更多元且豐富的營養成分。

假如寶寶四個月大起,吸吮行為仍無法逐漸淡化,其實也會影響孩子的咀嚼能力,同時也因為孩子的牙床刺激不夠,使牙齒的生長可能較為遲緩些。但是,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進程有快有慢,即便副食品介入後,寶寶仍存留著吸吮反射的行為,並且轉移至透過吸吮奶嘴、手指等來獲得生理需求的一種安全感,此階段是口腔期的正常表現。因此朱世明醫師表示,吸吮反射行為並不會消失,但是會隨著寶寶的成長,並成為可以自我控制的一種生理反射行為,依據佛洛依德理論,這也是人格發展非常重要的階段。

吞嚥反射(Swallowing reflex)

相同於吸吮反射,寶寶的吞嚥反射也不會隨年紀漸長而消失。而且寶寶的吞嚥行為,早在胎兒階段,就在媽咪子宮內吞嚥羊水了。當寶寶出生以後,吞嚥的行為則幫助寶寶充分攝食,以便生命健康得以延續下去,因此從寶寶出生後,吞嚥反射即已成熟,即便吸吮過急或奶水不慎嗆入氣管,寶寶的生理反應,也會以咳嗽及嘔吐反射來達到自我保護。換句話說,吞嚥的行為反射,從寶寶長大成人都不會消失,並且口腔肌肉的運作,也會隨著吸吮、吞嚥及呼吸等交互運用的行為,達到更熟練的狀態,使寶寶喝奶更順利。

抓取反射(Palmar/Plantar Grasp Reflex)

當爸爸媽媽碰觸嬰兒手心,寶寶就會有自動抓取的行為表現。乃至於碰碰寶寶的腳掌,腳趾也會有緊縮向下的反應,這些都屬於寶寶的抓取反射行為。這種反射行為,如同人類溺水時自然會有攀握抓取浮木的求生能力一樣,是靈長類動物求生的本能反應。這種抓取的動作能力,由手掌張握至手指捏取,隨著寶寶慢慢成大,也會表現得更精細。朱世明醫師表示,假使寶寶欠缺此種反射行為,則須進一步檢查寶寶觸覺方面或是臂神經是否異常,有否其他生理或病理的影響,特別是有肩難產而初生的大寶寶,或是懷孕期間母親血糖控制不佳的個案,特別容易產生單側臂神經受損。

驚嚇反射(蒙洛氏反射Moro Reflex)

剛出生的新生小嬰兒,如果突然聽見外界的聲響,無論是車聲、關門、人聲等,寶寶可能有突然一陣身體振顫,類如『嚇一跳』、『四肢伸直』、『四肢張開』般的驚嚇反應,這就是寶寶的驚嚇反射。驚嚇反射,學理上又稱為蒙洛氏反射,顯示著嬰兒神經傳導路徑到脊髓的原始反射,藉此觀察寶寶兩手功能的反射運作是否正常,特別是有臂神經叢受損的新生兒。

測試該項反射行為時,如果照顧者用一手扶起寶寶肩膀,另一手將寶寶頭部抬高約15-30度,然後再突然讓寶寶的頭部輕輕往下墜落,這時寶寶手臂,會出現伸直外展的行為,並且手掌也會張開,背脊軀幹也會挺直,然後手掌會接續握拳,就像嚇了一跳般,但是有時寶寶也會因此而大哭起來。

朱世明醫師表示,此種驚嚇反射,與抽搐或是抽筋、癲癇不同,通常抽搐動作出現時,媽咪只需輕輕壓制寶寶的四肢就會消失。如果壓制四肢並不會使前述抽搐僵直性動作消失,則這個嬰兒就可能有新生兒癲癇的可能;此外,假使抽搐動作過於頻繁出現,或是合併眼神呆滯及上吊則要進一步檢查評估,以防止寶寶可能有潛在性神經病變的情況或是電解質不均衡,特別是血糖過低或是血鈣過低。

再者,滿6個月以上的寶寶,如果仍然有相當明顯的蒙洛氏反射,也需請新生兒科醫師仔細檢查評估。不過要提醒家長的是,如果寶寶有聽力缺損,則寶寶可能較不易引起驚嚇反射;相反的,家長也別為了常常測試寶寶的反應是否正常,經常刻意驚嚇嬰兒,如此反而有礙寶寶的健康發展喔!

牽引反射(Traction reflex)

當爸媽讓寶寶平躺時,握住寶寶的雙手,並順勢將寶寶往上拉起身,這時會看見寶寶的脖子先往後倒,然後寶寶也會頸部拼命使力想往前,手腳此時會自動彎曲,好像非常想要自己支撐自己的樣子,這即是牽引反射。牽引反射,在健兒門診評估時,可用以檢查寶寶肌肉張力的發展情形是否正常;一般等寶寶滿三個月以後,頭部的頸項力量將更為有力,嬰兒也較能固定自己的頭頸姿勢不會東倒西歪,同時會合併前胸上抬的動作出現。

踏步反射(Stepping/walking Reflex)

當我們刻意扶著寶寶的腋下,讓寶寶維持站姿,然後讓寶寶的腳著地,在寶寶的腳底碰到地面或桌面時,就會很自然的做出好像在交替踏步的姿勢,而這一連串的動作,即是踏步反射。假使這時候,擺一個硬體物品在前方,扶著寶寶腋下讓他的足背碰上去,當寶寶的腳足背觸及硬物時,就會踮起腳尖合併膝蓋彎曲準備向前踩的動作出現,宛如想要邁步前進的樣子。然而,踏步反射在寶寶七、八個月大左右必須消失,取而代之的則是寶寶約莫一歲左右,這時才是真正的開始學走路喔!

頸張力不對稱反射(Tonic Neck Reflex)

頸張力不對稱反射,一般會與寶寶手腳的協調性息息相關。通常在讓寶寶躺著的時候,如果讓寶寶頭轉右側,右側手臂就會自動伸直,左側手臂則表現彎曲,宛如張弓射箭一般的樣子。同樣的,如果頭轉左側亦然。頸張力不對稱的反射,通常在剛出生一週的小嬰兒身上很難觀察,建議等寶寶滿一個月以後再注意即可。

結語

朱世明醫師指出,所有的反射動作,就嬰兒發展而言,可做為神經肌肉發展情形的參考指標。然而,隨著寶寶漸漸長大,大腦、視覺、觸覺及肌肉骨骼等發展,漸趨成熟後,寶寶的大腦就會開始抑制這些原始反射,並取代為人類具有意識的行為能力。多數的原始反射,會在寶寶滿六個月大左右逐漸消失,但由於每個寶寶的發展快慢不一,因此原始反射行為消失的時間也會略有差異。

朱醫師特別要提醒爸媽的是,如果發現某些反射動作很不明顯,或是過於頻繁出現,例如:驚嚇反射,這就屬於異常的情況,必須進一步交由醫師判定並檢查,看看寶寶是否可能具有腦部及中樞神經方面的病變等疾病影響,甚至或評估是否需要轉診小兒神經科來共同會診檢查。

 

本文分享自 嬰兒與母親〈新手爸媽觀察筆記,認識Baby八大原始反射

元氣網〈新生兒反射動作勿驚慌 評估15項狀況判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