剖腹產前要怎麼準備抗沾黏?
想要真正預防沾黏、減少沾黏帶來的後遺症,洪泰和說,在手術前、手術中、手術後都要做好準備,有必要的時候也可以使用抗沾黏產品,減少沾黏的情況發生和嚴重度。「根據實證醫學報告,有使用跟沒有使用來相比,沾黏的機率可以減少 30~50%。」

手術前

  • 跟醫師確認過去是否有腹腔或骨盆腔手術史,以及剖腹產手術的詳情狀況
  • 待產時避免不必要內診,減少陰道細菌上行至子宮誘發感染
  • 執行剖腹產手術前給予預防性抗生素,避免感染

手術中

  • 落實無菌操作
  • 徹底做好止血
  • 傷口盡量維持在「需要的範圍」,不去觸碰其他器官
  • 考慮使用抗沾黏產品

手術後

  • 儘早下床活動,刺激腸胃蠕動,避免沾黏
  • 鼓勵病患嚼口香糖來刺激腸胃蠕動,避免沾黏
  • 儘早進食攝取足夠營養

在手術中最重要的就是減少傷口出血和確實止血,來避免沾黏形成。「抗沾黏產品的原理,主要是隔開傷口跟其他的器官的接觸,無論是貼片型、凝膠型、溶液型或是粉末型等,至少要在體內發揮 7 天以上阻隔的功效。」

抗沾黏產品除了要充分發揮阻隔功效外,另外更需要注意的是,必須要在2-4 週內完全被人體吸收;而選用的成分,也要注意不能影響到傷口癒合、不能增加感染的風險,確保安全性夠高。玻尿酸就是一種常用的成分。

所以,如果想選用抗沾黏產品,可以注意幾個要點:

  • 選擇具有美國FDA、歐盟、或台灣衛福部認證,確實有跟傷口阻絕、防止沾黏效果的產品。
  • 選擇能維持 7 天阻絕效果的產品。
  • 選擇能在 2-4 週內完全被人體吸收的類型,例如含有玻尿酸成分的貼片或凝膠,減少在體內殘留、或術後後遺症的可能。
  • 選擇跟人體接近,不容易引起免疫反應、組織發炎的成分。
  • 選擇成分單純、溫和,不會刺激傷口的產品。

剖腹產後引起沾黏的機率高嗎?
選擇剖腹產要考量的問題,除了傷口復原時間較長、術後傷口照護、進食問題外,近來術後沾黏也引起了許多孕媽咪的重視。事實上,術後沾黏是腹部手術常見的併發症,因為一旦動刀,就有發生沾黏的可能性。

而「沾黏」其實就是身體「內部疤痕」的形成。剖腹產手術一層層切開腹壁、腹膜、子宮漿膜層、子宮肌肉層等過程中造成的體內傷口,經身體組織發炎反應的修復;或因傷口粗糙面的成分而讓保護膜在癒合的過程中,將本應分開的組織或器官黏在一起,就稱為「沾黏」。因此,傷口愈大,沾黏的發生機率也就愈高。

根據研究統計,第一次剖腹產後發生沾黏的機率約為1~4成,第2次的機率則高達7成以上。其中,膀胱與子宮處於前後方的位置,發生沾黏的機率最高;餘下可能發生的部位包括:腸子、腹壁、輸卵管等。

嚴重沾黏發生率不大!但仍要小心後遺症
手術過程中,先將膀胱從子宮下段分開,再切開子宮下段取出胎兒,嚴重沾黏的機率不大,媽咪們可以不用太過擔心。
不過,產後沾黏的發生,可能會導致日後剖腹手術的時間被拉長,困難程度也有所提升。醫師需要先分開沾黏的部位,才能進行手術;出血量也會增加,過程中可能造成感染或傷及膀胱、腸道。此外,術後沾黏也可能會依據部位對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,患者可能會出現經常性腹痛、噁心、頻尿等情形,嚴重者則會引起腸阻塞。至於輸卵管或卵巢是否會因沾黏導致日後不孕,黃千慧醫師則表示如果過去沒有進行輸卵管或卵巢手術,影響的機率並不高。

發生沾黏的高風險族群

沾黏的發生和體質以及個人經歷都有關係,若曾有過以下經驗或體質者,都屬於高風險族群,可提早告知醫師,進行預防:
1. 曾有骨盆腔發炎、腹部發炎的病史。
2. 曾進行過骨盆腔手術,如:子宮肌瘤、卵巢腫瘤切除手術。
3.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,由於本應生長在子宮腔內的子宮內膜細胞,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生長,受荷爾蒙影響而導致持續性的發炎、出血,炎性反應與癒合的過程就會增加沾黏的可能性。
4. 有蟹足腫體質者,因為本來就容易產生疤痕,出現沾黏的風險也會較高。

 

本文分享自 嬰兒與母親〈剖腹產最怕遇上沾黏!「術後沾黏」預防、治療怎麼做?
Hebo 〈剖腹產後會有沾黏風險!產科權威提醒「抗沾黏」3大步驟